唱頭的研究停了兩三星期,我找了許多唱頭廠商的規格,包含 Ortofon ,Benz-Micro , V.D.Hul ... 等等,細心的去比較每一項規格的差異,生產廠商為何要這樣做 ? 為何是必須列在規格上 ? 從規格上我們可以讀出些什麼嗎 ?


 


   這一星期內,更詳細研度從網路抓下來的許多資料,抓的是日本唱頭廠商,像是 Sony , YAMAHA , Satin ,Pioneer , Denon ... 等等,這些 東西我用我不是很好的記憶力勉強記下來,發現許多有趣的地方,心想乾脆整理一下,給自己做參考,也給喜歡黑膠的朋友做參考,說不定可以當作是購買唱頭時的參考資料。


 


       先抓一個很厲害的唱頭,DENON DL-103,這顆賣了 39 年了 ( from 1970 ~),到限在還在賣,我手上有幾顆,都被我拆開研究了一番,對於這個快要 40 年前的機械精密度,真的是只能說是佩服啊,從材料的選用,精密加工,配件的要求,組裝的完成度,或是一樣一樣拆開來逐個研究,從外殼的開模開始,到針桿以及針尖的唱頭,我努力了幾星期,想找加工廠做些零件,找到的廠商多是回答作不起來,這些經密級的工業若是在台灣深耕,也許可以讓許多產業昇級也說不定,也或許是我找的層級不夠,真正精密加工的不會理我。不過就這幾個星期來的經驗,萬一讓我找到了,複製出一樣的唱頭,價格應該是三倍以上,這也是我會覺得 DENON ( 或是說日本) 很厲害的一點。



Denon DL-103  ( 圖片引用原廠網頁 )


 


        下面是 DL-103 唱頭的規格表,分別是日文以及英文版,請大家對照一下,


●MC型カートリッジ
●出力電圧/0.3mV
●再生周波数/20Hz~45kHz
●インピーダンス/40Ω  (直流阻抗)
●負荷抵抗/100Ω以上
●針先/丸針
●針圧/2.5±0.3g
●コンプライアンス/5×106cm/dyne
●自重/8.5g


Output: 0.3 mV


Output Impedance: 40 ohms


Stylus: 16.5 Micron round tip


Frequency range: 20 Hz to 45 kHz


Tracking force: 2.3~2.7g


Compliance 5 x 10-6 cm/dyne


Weight: 8.5g


 


       第一個就是輸出電壓,0.3mV,算是稍稍偏低的輸出,這裡就我的經驗提出一個也必須注意到的數字,內阻 ( 線圈內部組抗,多是以標示直流阻抗來替代 ),為何提到內阻 ? 這跟輸出變壓器是有關係的,我們會希望輸出級的電壓愈高 ,但是內阻愈低愈好,這樣負載效應的負面影響可以降低一些,在聽感上也會覺得聲音開朗許多,我先提一組數字,讓大家先記起來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0.5 mV ---- 6 ohm


 


這是許多非日系唱頭上,常常見到的數字,其他的像是


 


       0.5 mV ----- 10 ohm / 17 ohm / 40 ohm


 


期間有何關係呢 ? 在我繞製一些線圈以後,發現一個有趣的組合,跟線的外徑有關係 ----- 要得到 0.5mV 輸出,大約需要 25 cm 線去繞製,而這些數字剛好就是線徑組合,我說的是漆包線的直徑。


 


    6 ohm --- 0.032 mm


    10 ohm --- 0.025 mm


    17 ohm --- 0.02 mm


    40 ohm --- 0.015 mm


 


       歐系的廠商,多是選用 第一組以及第二組線徑,也就是 0.032mm / 0.025 mm ,所以內阻多是 6 ohm 或是 10 ohm,日系廠商很喜歡用細線,所以會看到很多是標示 17 ohm 或是 40 ohm,這個選擇也在規格裡的頻寬看的出來,日系很容易就標示到 45 KHz,甚至是 70KHz,歐系的就沒有那麼高,很多甚至給你標到 20 KHz 而已,但幾十年下來,真正留下來的是誰 ?


 


       我的解釋是這樣的,日系廠商太過於追求頻寬的上下限,幾乎無所不用其極的降低震動元件的重量,很多都是在 0.15mg 以下,甚至 0.06mg  以下 ( YAMAHA MC-2000 ,1982 年發表) ,得到頻寬 10Hz~100kHz,嚇死人的規格,我想到現在應該是一個很難超越的數字,這是規格面看到的,但是實際上需要嗎 ?


 


      會提到輸出電壓以及內阻是有原因的,我一開始繞線時,用的是 0.045mm 的線,看起來很粗,內阻是 2 ohm 左右,排除自戀原因,我真的覺得這樣低內阻很好聽,所以除了輸出電壓要考慮以外 ( 愈高的輸出電壓,聽起來就愈衝 ),內阻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規格,低內阻的聽起來音樂線條會比較清楚,像是刻畫比較深的感覺,這是我比較 DL-103 R 三種內阻 ( 6 / 17 /40 ohm ) 的聲音表現,以及 EMT jsd-5 ( 1mV 輸出, 40 ohm ) 得到的心得,JSD-5 聽起來誇張一些,彌補了一些內阻大的缺點,我改過的 6 ohm 輸出約 0.25mV ,但是因為內阻低,聽起來感覺也是很棒,最近有一家廠商 My sonic ,推出低內阻唱頭,輸出 0.5mV 內阻只有 1.8 ohm,先不論他們怎樣做到的,我的猜測,會把低內阻這一點拿來大肆廣告,應該也是因為聽感上的原因吧 ?



想拷貝文章的朋友,麻煩著名一下出處,這是我花了好幾小時打的字,粉累勒 ~~



   


      低內阻還有一個是搭配的問題,若是使用昇壓器,很多 40 ohm 的實在是很傷腦筋,若是碰上低輸出,那真的就完蛋了,我手上一顆 Dynavector 17D3 Karat ,輸出 0.23mV / 38 ohm 內阻,接上昇壓器就是聲音很小,就變壓器這邊來說,要作一個高內阻輸入,又要做高放大倍率,幾乎是不可能的事,所以若你是昇壓器使用者,看到高內阻+低輸出 的唱頭,就可以跳過不用考慮了。但是偏偏許多 1980 年代的日系高級唱頭,輸出多是 0.1~0.2mV 間,內阻又多是 40 ohm ,而且這個規格多是在該廠家的最高級唱頭才看的到,我分析其原因,應該是磁蕊使用空心線圈的原因,一般的唱頭磁蕊(線圈架)多是導磁材料,但是導磁材料在一個強大的磁場中想要自由活動,是一個矛盾,但是為了提高輸出電壓,又不得不這樣做,所以到最高級那端,廠商推出非導磁材料,以獲得動態的開放,犧牲掉一些電壓 (剩下約 1/3 ),廠商應該是設定最高階用家才會想聽這樣的聲音,或是說高階用家懂得直入 MC 放大的唱放,才會有一致的想法,Benz-Micro / V.D.Hul 是這樣的作法,有興趣去查一下這兩家的規格就知道。



Dynavector 17D3 ( 圖片引用原廠網頁 )


 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接下來是針尖,愈細當然頻率可以愈高,但也請大家不一定要追求最高那一段,audio-technic , V.D.Hul 都是以細針尖為導向,但是也很多人沒辦法欣賞這兩家公司的聲音處理,覺得高音太多( 我個人是很喜歡 ),Benz-Micro 針尖規格看起來都一樣,但也沒人反應過他家的高音不好。


 


    針桿,令我頭痛的一塊,在 0.3mm 直徑下,金屬沒有辦法發揮硬質的特性,要像是陶瓷 / 寶石 / 硼 ... 等等非金屬類的材料,才是真正的硬,喜歡硬調子/快節奏 /細節多 這方面的聲音的,就不要選鋁針桿吧。日系唱頭在這一塊非常用心,用鋁做為基底,上頭加上鈹(Beryllium) ,取其高剛性質量輕,或是蒸鍍上一層 硼 ( Boron ) 加強硬度,甚至 DENON DL-305 上的針桿,是厚度 25uM 的空心硼針桿,看的我頭皮發麻,這些 "高科技" 不知道台灣可不可以做到 ? 我跟一位大陸修唱頭的朋友聊天,他作了一批外徑 0.7mm 的鋁針桿,我問他為何不作細一些,他說當地的廠商已經盡力了,只可以做到這麼細,問我是不是可以在台灣找到可以抽 0.5mm 直徑鋁管的工廠,我也想找,但不知道從何方找起,是不是有人知道這方面的加工廠在哪裡 ? 麻煩跟我講一下。 順便題一下很厲害的 DL-103,使用的針桿是硬質鋁去抽的 ( 或是做硬質化處裡 ? 這方面我是外行 ),直徑 0.4mm,40 年前的日本工業水平,應開還是勝過現今的台灣加工業。


 


       針桿部分還有技術空間,有人做出漸縮管,0.6 mm 縮到 0.35mm ,也是很令我羨慕,這些機械加工不知道是怎樣做的 ? 有書可以看嗎 ?


 


       Compliance , 馴服度,數字愈大愈軟,也就是低音會多一些,但是現今 MC 唱頭由於結構上的關係,若是做的太軟,多會讓針不容易保持一定的接觸角度 ( VTA ),所以硬的佔大多數,我覺得這是 MC 唱頭的低音聽起來沒有 MM 唱頭的低音來的多的一大原因。日系唱頭有的會標示靜態與動態的數值,有的還會標示垂直與水平的數值,這樣很棒,表示早在 40 年前,該想到的就已經被想到了,我對動態馴服度另有觀念, MC 線圈是一個發電線圈,當接上不一樣負載時,反電動式也會形成一個阻力,線圈擺動時受限的一個阻力,所以 MC 唱頭的負載,我是建議愈高愈好,最好是 470 ohm 或是 1000 ohm,這樣可以聽到做開放的聲音,動態最大的聲音,有人拿匹配電阻來做文章,我是覺得那是廠商提供讓消費者"好玩兼調音" 的一個做法,也有廠商不提供這樣的調整,堅持拉到最高,我覺得這樣的堅持是對的,想一下,開車時,一面加油一面踩煞車那樣對嗎 ?


 


       外殼材料,我覺得影響不那麼大,但是廠商很喜歡炒作的,這一點我是抱著看看就好,Benz-Micro 的 Glider 跟他家貴貴的 LP ( 一個唱頭型號 ),絕對不是外殼差異而已,Glider 裝一個黑檀木唱頭身體,也不會變成 LP 的聲音,廠商其實是很聰明的,幹麻跟你講重點 ? 倒是外殼用的愈好的,就是愈高價,這當然是免不了。


 


       規格裡很少提到的,一是磁力密度,另一個是動態,磁力密度像是 Dynavector 有提到作為主力訴求以外,很少廠商會提到,但就我這一陣子的研讀資料,愈高價的會是用上高磁力的磁鐵,Denon 這樣,Dynavector 也是一樣,YAMAHA 當然也一樣,現在的銣磁相當容易取得,相對於 30 年前當作是高科技材料,許多最高級唱頭才用的上的稀土系磁鐵 (就是銣鐵硼磁鐵 ),現在算是幸運,可以很方便取得。 動態這部份就很難標示了,選用非磁性線圈蕊片可以得到比較大的動態以外,其它實在是在規格上看不出來,就我手上的唱頭來比較,有許多是動態比較大的, Shelter 901 / 501 , V.D.Hul  MC-1 , 改過的 DL-103 , 算是動態比較大的,JSD-5 輸出高,動態也大,喜歡大開大闔聲音的,可以選這幾個牌子。



 


高磁力密度代表,Dynavector XV-1,看的到的四隻磁鐵,還有藏在導磁柱裡的兩支(?)


 


   


      還有一點幾乎忘記,就是使用的繞線材料,有三種,包含 Clearaudio 喜歡用的純金線,V.D.Hul 喜歡的純銀線,還有常見的好幾個 N 的純銅線,金線銀線兩種材料對聲音的影響,大家多少會有印象,可以找一下資料會大略知道音染的方向 ( 或是跟銅線的差異點 ),至於銅線的部份,做線材的朋友跟我說,只要是要抽直徑 0.05mm 以下的細線,都需要很純很純的銅材,我們接觸到的唱頭,幾乎都是 0.032 mm 以下居多,而日系更是大多在 0.02 mm 以下,以我朋友的說法,沒有 5N 或是 6N 是很難辦到的,Denon DL-103SA ,就是一顆號稱 6N 的線去繞的,輸出 0.25mV / 14Ω ,跟 103R 的規格幾乎一樣 ( 我手上的都是標示 0.3mV 輸出 / 17 Ω 實測 , 怪了 ? ),是一個換包裝調高售價的手法嗎 ? 有誰聽過這顆,麻煩跟我講一下聽感。


 


 


      再回頭看 103 系列,輸出有 0.12mV ~0.4mV ,阻抗有 40 ohm ~ 10 ohm,加上各式針尖,有的是空心蕊片 ( 103M 以及最貴的 S1 , 我猜是空心的 ),純金導線,交織出 103 多重又複雜的種類,這下你該知道怎樣選了吧 ?


 


       我訂製了一些強力磁鐵,專門來改善 103 的磁密度,所得到的結果是聲音密度的增加,改頭過程中有一顆搞不定,焊線焊了兩個半小時也焊不好,索性毀掉重繞,繞好後直流阻抗是 5.8 ohm,輸出電壓小一些,原來是 100 圈/每聲道,我只繞了 78 圈,因為我手上的線只有 0.032mm,沒辦法繞到 100 圈,但是聽感上大多數人會喜歡低阻抗這顆,算是被我矇到了,第一顆被帶到上海去,沒得聽,昨晚又毀掉一顆給他重遶,有成功,現在正在聽這顆唱頭中。想聽聽 103 改低阻後跟各式唱頭聲音的差異嗎 ? 可以找我,我換唱頭很快,一下讓你比較好幾顆的特性,選唱頭時不會亂了陣腳。


 


       想要改 103 的朋友,也可以跟我聯絡,我比較偏向 103R ,這顆組抗是 17 ohm,不用重新繞線,改用高密度磁鐵後,聲音就很棒了。我還託人買了一些細針尖的 103 唱頭,到手後一樣是大改裝,我想聽聽配上細針尖的 103,會試怎樣的聲音。


 


想拷貝文章的朋友,麻煩著名一下出處,這是我花了好幾小時打的字,粉累勒 ~~


 


       唱頭說了一堆,忘記提我家的唱頭放大了,這幾天開始生產,MC 直接放大或是經由昇壓器放大後由 MM 輸入都可以,前者聲音細膩,細節多,後者動態較大,聲音飽滿,細膩度小輸直接輸入,都很好聽,想試聽可以跟我聯絡。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