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小郭上星期問我的一句話,我想應該是大家也想知道吧,


 


       原先起頭是因為亞洲錄音室想要我做一台麥克風放大,他覺得我的機器裡的直接聲音,在麥克風放大裡是一種新的聲音,速度快,聲音開,像真度很高,可以作某些樂器的錄音很棒,所以就做了一台讓他用看看,另一件是貝克琴行的曾先生要求的,目的要可以在錄音中分辨不一樣的琴,或是同一把琴,由不一樣的弓來拉,所發出不一樣的聲音,這個任務有些艱鉅,於是我改了一台 A/D 轉換器,在種種試音過後,我可以做到他的需求,但是,我覺得還不夠好,於是我開始研究錄音。


 


       聲音錄製的路徑,由麥克風拾音開始,送到麥克風放大,然後經過 ADC 轉成數位訊號記錄下來,紀錄的是直接的聲音,後處理再由這些聲音拉出來做,包刮加上空間感,修飾,壓縮 ..... ,我們一般聽到的錄音不只是拾音階段的困難而已,後製更是重要,製作人必須明確的知道該怎樣作,才是顧客想要聽,或是進一部進行購買的。開始接觸錄音以後,聽覺進步很多,不只是聽到我的擴大機該發出怎樣的聲音,更會在軟體中發現許多有趣的事,當然也包刮很多很好的錄音,爛的也不算是少數。


 


--- 麥克風部份 ---


 


       麥克風主要分為兩大類,有供電的以及沒供電的,供電的為電容麥克風,內建放大迴路先行放大,所以可以得到較高的靈敏度以及輸出電壓,大多是需要 48V 的電壓,由麥克風線傳輸到麥克風裡的 FET 來進行放大,也有的使用真空管來做這件事,但需要另一台專用的電源供應器,電容麥克風由於許多優點,像是小體積 / 感度高 / 頻寬好 / 可接受動態大 ...... ,逐漸取代動圈式麥克風,成為現代錄音的主流。不需要供電的有動圈式 / 絲帶式 兩種,都是利用震動膜震動來改變磁場,而取得訊號波動,轉換成電壓輸出,裡面沒有主動放大線路,所以輸出電壓較低,大約是電容麥克風的 1/10 ~1/20 間,這樣一來用途侷限很多,大多用來錄製人聲,或是樂團裡的鼓聲為主。


 


       我發現動圈麥克風由於感度低,所以必須要做近接錄音,近接後的近接效應,會大大增加低音量感,造成低音很多的現象,這也更加深動圈麥克風只適合作低音頻段錄音,或是沒有高音的批評,曾經假設過,若是像電容麥克風一樣加一級放大,不知道會怎樣 ? 或是說麥克風放大級的倍率作高一些,會不會改善這個現象 ? 動圈式麥克風給我的印象很好,它對於小提琴的琴箱共鳴表現的非常好,泛音也表現的很好,會繼續研究下去。


 


       電容式麥克風是由一片加了電擊的膜片來感應聲音,然後經過放大線路,再由輸出變壓器送入訊號線裡,最近許多設計將變壓器拿掉,聲音的解析度更好,但聲音會更好嗎 ? 這是不一定的。有放大迴路就有交連電容,我在網路裡找尋許多麥克風本身的放大迴路,發現一個有趣的事,交連電容愈多的價格愈低,而且線路愈簡單的價格愈高,許多以真空管放大的電容麥克風,放大迴路就是我家的一級放大,一模一樣,而這樣簡單架構的,多有一個不可親的價格,美金 8000 以上,高達 20,000 ( TFK M-251 )的都有,這也給我一個信心 ---- 難怪我會覺得一級放大的聲音非常好聽,原來早在 40 年前就有很多人知道了啦,是不是我也可以自己做一支來玩 ?


 


       電容式麥克風由於內健放大線路的影響,聲音也是各式各樣都有,交連電容多的,聲音就矇一些,像是 AKG  414,回授拉的很多的,聲音就會比較緊,放不開,許多AKG 的麥克風就是給我這種感覺,線路查詢過後, AKG 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線路,SONY 有出一支 800-G ,在一堆德系麥克風當中險的突兀,而且價格不低 ( 8000 USD ),我查了他的資料,原來是有原因的,只過一級交連電容的一級放大迴路,經過輸出變壓器輸出,良好的聲音表現,讓它可以維持身價。Neumann ,一個好幾十年的老公司,出品的麥克風都不便宜,大約是 1300 USD 起跳,聲音品質非常好,像真度極高,我研究他家的線路時也是嚇一跳,極簡的線路設計,我喜歡。  Sennheisser 的聲音我也覺得非常好,手上有他家的 MKH 405 兩支,441 兩支。 dpa --- 他家的麥克風以超級頻寬 + 超級動態聞名,許多錄音室都是用這家的麥克風,我倒覺得回授拉的過高了,許多高頻泛音不見了 ? 是不是我誤會她 ? 改天有機會再試一次。 Schoeps --- 另一家錄製古典樂常用的品牌,我還沒機會用到。這些都是德國廠商,精密加工的好處在產品上用的出來,感覺的出來,價格也是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最近打算買一支對岸做的先來玩玩看,利用原先的機殼以及結構,更改放大線路,我想知道改過以後麥克風可以做到哪一個地步。各位是不是發現我走的路是讓一切清楚的這條路? 是的,一切清楚以後,錄音師比較好做事,清楚的訊源,可以讓它不清楚,不清楚的要變成清楚 ,那就難了,動態部分也是一樣,有了動態可以壓縮,沒了動態的東西變成死寂一片,雖說有個東西叫做動態擴展器,但我不大相信它。


 


--- 放大器以及 ADC 部分 ---


 


       這兩台比較沒啥好說的,就是適當的放大倍率以及夠小的哼聲 ( 還在努力中 ),線路一定是無回授的架構加上輸出變壓器,ADC 部分一樣,盡量直交,取消全部的保護線路,直接灌到 AD 轉換晶片,轉到數位後就可以由  PC 作紀錄了,我的改機是由一台 Presouns Firebox 改的,這機器算是該公司的最低級產品,主要對象是樂團做錄音用,我看機器便宜,改壞沒關係,就殘殘改了下去 ...,效果還算滿意。


 


---- 後製作 -----


 


       經過許多次錄製以後,得到許多精音,要得到清楚錄音就要非常靠近聲音源,這樣就錄不到空間音,聲音會非常乾,聽起來很單調,需要以軟體作空間聲的處裡,才會好聽 ( 應該說是才會正常 ),若是現場錄音會有很多問題,像是好的殘響空間不好找,找到好的空間後,借用也是一個問題,現場錄製更是嚴格考驗,像是主音與空間音的比例 ? 必須一次做好無法從來 ... 等等,若是樂器數目少還可以,樂器一多時,只要一個錯誤,整個從來 ----- 這是進錄音室比較不會遇到的問題。我原先也想要做一些現場拾音的錄製學習,幾次過後,發現這是個很傷腦筋的問題,所以大多數的錄音師會選擇做近接錄音,而且是非常近的收音,像是把麥克風夾在小提琴的 F 孔上面,或是將麥克風塞到吉它裡面,然後回錄音室以後,再做後續處理,這樣會是失敗率比較小的作法,錄的起來比好壞還要重要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我會將貝克錄音的這些曲子做部分修正,作好以後提供下載,讓大家聽聽看經過混音以後的聲音,順便也請給我ㄧ些聽後的意見。


 


       今天晚上聽的是 霍洛維茲 的片子 (LP --- 最後的浪漫 @ 1985 ),琴聲高低分明,動態伶俐,細節多又清楚,好厲害的演奏,好厲害的錄音,霍洛維茲 要表答的東西我可以感覺得出來,我想這是一片收音好加上高明的後製作才可以做的出來的,可以作為很好的參考。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