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    抗滑拉力實驗第二次,我將唱臂吊起來,就在兩側轉軸上,想利用垂直吊線的幾乎無磨差力 (但是有重錘回覆到最低點的拉力 ),以實際上的內外圈 / 轉速 / 不同針壓 等等三樣變數,測量抗滑的前進拉力到底是多少,當然這實驗裡該水平的 ,該垂直的,該歸零的,都盡量做到,請繼續看實驗結果。


 


 


 



 


    這是實驗裡全部的機件,一台 Trio KP-700 轉盤,一支無偏頭唱臂,一個L型力量方向轉換裝置,再加一個微量秤 ( 100 g / 0.1 g )


 




 


    轉軸用線吊著,由於重錘的關係,當擺動時還是有一個回覆的力量,我在一旁盡量讓唱臂不晃動,才不會延伸出許多力量出來,


 




 


    ㄧ開始,磅秤是歸零的,我讓唱臂回覆到不動狀態 ( 吊線對地面 90 度 ),然後移動磅秤,讓拉線剛好快要拉直 ( 撐緊的意思 ),這樣一來唱頭往前拉時才不會讓唱臂位移,回復的力量降低了實驗準確性。


 


 




 


    唱在外圈,片子是 Jazz 的 ,這盤是直切盤,可以快速切換 33.3 / 45 rpm ,實驗上相當方便。


 


 




 


    這是線剛剛拉直,還沒有產生拉力時的狀況。


 


 




 


    L 型力量方向轉換,側向拉力轉為向下壓力,這東西當然會有誤差,我覺得還算可以接受,


 


 




 


    這是唱到內圈的情形,我盡量讓唱頭保持跟音軌平行,


 


 


    實驗結果 ( 每一個步驟儘量做到歸零 / 作十次以求數據平均 )


1, 當針壓在 1.4g 時產生平均 0.5g 的正向拉力,而且不管是 45 / 33.3 rpm / 內外圈 ,都是一樣數據,好玩的是當 33.3 切換到 45 轉時,拉力都會降低一些,因為這個磅秤的解析只到小數點以下一位,所以顯示上可能是 0.6 跳到 0.5 g ,真正的力量降數值只是約略值


 


    我的觀念,數位計數的最後一位數只可以當參考,因為不知道是 0.54 還是 0.45 ,顯示都是 0.5,誤差 0.09 是顯現不出來的,而這個實驗的設備誤差應該也是這個數值之上,所以先當作參考吧。0.5g 是我一在反覆校正,量測很多次的平均數值 。


 


2, 當針壓在 2.8 g 時產生平均 1.6g 的正向拉力,轉速 / 內外圈 數值幾乎一樣,而且轉速快時拉力稍稍降低也是一樣發生。


 


3, 這個拉力介於静磨擦轉換到動摩擦的臨界點,開始轉動時拉力是由大降低的,所以若是 16 rpm 轉速時,我猜也會多少影響,但也只是 0.1~2 g 吧,這轉盤沒有 16 rpm ,所以只可以猜測。


 


4, 往前拉時的力量會造成唱臂擺動,尤其是針壓在 2.8g 時很明顯,這時讓我想到氣浮直切臂的設計,應該有個力量去抵住唱臂往前的力量,否則會遇到一樣跟我的困擾,但若是這個支撐點有存在,是否一樣會影響到唱臂的滑行靈敏度。


 


   又,氣浮唱臂若是靠片溝槽的力量帶進到內圈,意味著有一個側向推力的存在,難道不該設計一個 " 反抗滑" 將這個力量抵銷,但是,這個反向的力量又會使得唱臂不知如何循軌  ?


 


5, 量測我的L型槓桿長度,有著 29 : 31 的力距長度誤差,必須要乘以 1.06 倍


 


   1.4 g 針壓時 / 0.53 g 正向拉力,當這個力量加在 9" 臂的 23.5 度偏頭角時側向拉力為 0. 2g ,當這個力量加在 12 " 臂的 18 度 偏頭角時側向拉力為 0. 16g


 


   2.8 g 針壓時 / 1.7 g 正向拉力,當這個力量加在 9" 臂的 23.5 度偏頭角時側向拉力為 0.68 g ,當這個力量加在 12 " 臂的 18 度 偏頭角時側向拉力為 0.52 g


 


    這個數據解釋了我的一些疑慮,長期以來我一直覺的抗滑不用加,原來我常常使用 1.0 g 的針壓,而且是 12" 的臂長,換算起來側向拉力可能是 0.1x 公克,這樣小的力量是對左右聲道的音壓是沒有影響的 ( 我試過,側向推力大約要超過 0.5 公克才會有影響左右音壓 ,大於 1.5g 就會跳針 ) ,若是在平價唱臂身上,或是平價盤上的附加臂,你感覺不到抗滑的影響是正常的,因為 0.5 公克 ( 假設針壓是 2.8 克吧 ) 說不定是小於該唱臂的靜摩擦力,根本沒作用,也就聽不出來了。


 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 


       這一部份是先前做的另一個實驗,直接測試溝槽產生的拉力,得到數據是 0.5 ~ 1.8 g ,這個數據是由零漸增的,在拉線尚未拉緊時,數值一直停在 0.5~0.7 間,這個階段過後,針桿開始向內偏,直到 1.8 g 的跳針為止,因為側向拉力沒有彈性,所以可以解釋為當針壓為 1.2 g 時,加在針桿的側向拉力超過 1.8 時,就會產生跳針狀況,


 


      我不知道前一個數據 ( 0.5 ~0.7 g ) 對實際的工作狀態是否影響,因為那是一個側向拉力強拉所造成的唱臂往內的相反力量,這數據對於研究抗滑應該是無用的,但實驗已經做過,一並提供給大家做參考。




 


 


 




 


 


     實驗結果證明,影響抗滑的因數在於針壓,跟線速度 ( 33.3 / 45 rpm / 內外圈 ) 幾乎沒影響,所以抗滑在低針壓 / 12" 長臂時幾乎可以忽略,加不加沒關係,一般的 9" 臂加上 2.0 g 針壓時,預估有 0.4g 的多於力量將唱頭往內推,這樣的外力對於左右聲道的拾取有影響嗎 ? 影響多少 ? 我想下一步該是做一個直切臂,然後加一個側向拉力,然後以示波器觀察聲音的拾取狀況吧 !!


 


       我的 角度 / 抗滑拉力變換 設計應該中止了,這也說明所有的可變抗滑拉力是錯誤的設計,一時之間還在消化這個觀念,若是看倌有意見,歡迎發表看法,先前 Stein 說的跟速度無關就變成是對的 ... ,不過那說的是 摩擦係數,我要的是總體摩擦力 ,還是不想認輸 .....


 


     這次測試用的是雷前輩的舊五號 MC 唱頭,以及 Ortofon 的 Nught club ( 一顆 DJ 用的唱頭 ),都還健在,沒有被我搞壞,後者這支 MM 唱頭被我冷落三年以上,最近拿出來聽 ( 其實是看她好像一付便宜頭的樣子 ,可以亂搞 ) ,發現聲音很好,雖是 DJ 用頭,針尖夠細,高音不若 MC 頭好聽,但聽起弦樂還是相當細緻,查了一下價錢 ,一頭兩針 開價 6500 ,喔,原來我誤會它了。


 


 


 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