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 


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 抗滑這個我不喜歡的設計,既然不可以避免掉,我乾脆來給他好好設計一番。


 


       首先,先來搞清楚唱頭的工作情形,當唱頭接觸到溝槽時,會有一個唱針與唱片間的摩擦力,而力的方向是 A 方向,由分力原理可以分為 B 以及 C 兩個方向的拉力,C 方向有唱臂軸心支撐住,不會動作,而 C 方向就是把唱臂往轉盤軸心推的一個力道,一般都是在重錘方向拉一個力量往左邊,好讓唱臂抵銷這一個多出來的力量,姑且先不論這個力量到底是多少,對針尖的拾取訊號影響有多少,就先計算這個多出來的力量吧。


 


 


     當唱臂放到唱片上的開始時,大約是離軸心 14.7 cm 的地方,假設拉力是 10 個單位,當唱頭唱到尾段時,離軸大約是 6 cm 點,該點的線性速度降低為 6/14.7 ,大約是原先的 0.4 倍,也就是 4 個單位,( 我是假設速度降低為 0.4倍,拉力也降低為 0.4 倍,動摩擦是這樣算的嗎 ? ) 所以唱臂所需要的抗滑是變化的,外圈唱到內圈時,所需要的抗滑力量並不一樣。


      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既然外圈內圈是不一樣的,但是唱臂從外圈唱到內圈的行程大約是 20 度,要在這一段裡面有拉力的變化似乎有些難度,我利用 CAD 劃一下圖,設計一個拉力可以隨著轉動角度變小的裝置,看以下的圖。


 
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當唱臂由 A 點唱到 B 點時,唱臂角度的變化,大約是 20 度,我在唱臂側邊設計一個滾輪,直徑是大圈的 1/8 ,這個滾輪是跟大圈耦合的,當唱臂轉動時,大圈順時針轉動 20 度,偶合到小滾輪時,將會逆時針轉動 160 度,小滾輪上有一個非同心弧圓,轉動 160 度以後,拉線由外圈滾向內圈,外圈的直徑與內圈的直徑差距是 10:4 ,所得到的拉力也由 10 降低到 4,這樣就可以隨著唱臂的轉動,而在外圈與內圈之間有著不同的拉力,而非從頭唱到尾,都是一樣的拉力。


 


 



  這張是放大上一張右上角的部份,小滾輪滾動 160 度以後,拉線的軸心變小,拉力也變小。


 


 


      你覺得這個說法對嗎 ?


 


       寫到這裡還會想到那小滾輪會不會對唱臂的運動造成阻力 ? 當然會,抗滑的拉力也是造成唱臂尋軌的阻力不是嗎 ? 這個設計不可以使用在單點支撐的唱臂上,一定要設計在軸承臂上,小滾輪才可以密切耦合滾動。


 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