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       下載 .wav 檔


 





    張世昌小提琴演奏會節目單,真是抱歉,有些髒,但是請記得這位先生的樣子,如果你聽這張片子需要一些畫面在心中的話。


 


       2009 九月二十四號,我拖著沉重的器材北上到台北,一箱完整的錄音器材,一箱麥克風 (兩隻真空管的麥克風硬是給她裝在同一箱 ),一台 PC,一個裝換洗衣物的背包, 移動過程中,只要不要讓我上樓梯,以我現在的體能拉到台北,還算可以,當然,這句話是體力還有的時候才可以說的。


 


       照相機,我真的無法加進來了,心裡想也許我女兒會帶吧 ? 這個喜歡隨手拍照的女兒,結果是他也沒帶,這一篇沒有現場照片,我想了一下,拍節目單好了。


 


       到台北轉運站以後,我"只"需要抬上三個階梯,才可以接到捷運站裡,這三個階梯差點讓我摔倒,這時開始發現我是不是太高估自己了,畢竟接近五十了,還是當心一些來的好。拉到貝克琴行時,差不多是六點了,離演出時間還有一小時半,這時間不長不短,我很快的去拿了工作証,進到演奏廳(小廳)裡頭,這是我第一次進到演奏廳,當然也是第一次進到後臺,館方的人還沒來,我先展開這些錄音器材,放了一整個桌面,六點多時,館方人員出現,告訴我必須在舞台另一邊的小房間錄,我搬到另一邊去,看到古典錄音界的老手 黃家隆 已經將錄音器材擺好了,好吧,下次有機會,五點就應該進來才對。


 


       第一次到一個陌生點錄音,我的電源延長線不夠,緊急下跟館方相借,還好有借到一條,讓麥克風的供電沒問題,我很快的依照先前做功課的想法,決定了麥克風的位置 (喔,忘記說了,我連麥克風架都是背上去的 ),是放在舞臺上面的,黃家隆 的麥克風是徳製的 Schope ,錄古典音樂很好,聲音很細緻,小小兩隻,裝在一隻伸的很高的麥克風架上面,離地大概有三公尺高吧 ? 一般的小提琴都是用這個位置收音,我的麥克風架低很多,麥克風就裝在眼睛的高度而已,距離小提大約是 2.5 公尺,距離鋼琴的側邊大約是三公尺,我從監聽耳機聽了一下聲音,除了空間殘響消失太快以外,其他還好,後來有一件對我來說不好的事,史坦威鋼琴的音量太大,所以工作人員將蓋子又向下移了一些,原先約 30cm 的開口,降低到 15cm 左右,讓我覺得高音見的清脆聲音少掉一些,有點可惜,對一整場的工作人員來說,我是陌生人,當然我不會提出我的意見,就這樣吧。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音樂會在七點半準時開始,我算好運的沒有出槌,聲音有錄到 PC 裡頭去,比較可以放心一下,一旁的黃家隆 用的是 Apoge 的 A/D 轉換器,很好的一台專業機,麥放我看不出來是哪一個牌子,錄音的器材我接觸的還不算多,應該找時間去逛一下這些店才對,時間到九點多,演奏會結束,我回頭聽了一下聲音,跟想像中差不多,我習慣用的格式是 88.2K / 20 Bit,回頭再轉 44.1K/16Bit 的 CD 格式。小廳的聲音比新竹那場好很多,差距非常大,我過後才知道這是張世昌的第一場演奏會,難怪我一直覺得他有些放不開,原來是第一次上台,鋼琴伴奏是張惠鈺,我覺得她彈的非常好,落落大方的琴音,不會拖泥帶水,我喜歡這樣的演奏風格。張世昌的緊張在下半場舒緩了一些,這個感覺甚至在我錄的聲音裡頭可以聽的出來,所以下半段是確實好過上半段的。


 


      這是一個算是正式的錄音,結果我相當滿意,片子在第二天我就一份給張世昌了,在台北一個可以聽出音色好壞的地方交給他的,張世昌還是流露出他的謙虛個性,直說拉的不好,在我朋友直接點出剛剛換弦的缺點,導致上弓以及下弓的音色不一樣,還有信心不大夠的這些缺點,他算是驚訝的說 ..... "這也聽的出來嗎 ? " ,隔天 9/25 在台北辦了一些事以後,我撘夜車回高雄,這時我發現我帶的這些器材應該有 35~40 公斤,愈到後段重量愈重,心理上覺得有 80 公斤重。


 


       片子在高雄這裡聽了三天,三天裡大約播放了 20次,這個聲音聽習慣了,聽其他 CD 有些不習慣,連 LP 也不習慣,加上音樂好聽,所以就給他連續播放啦。總長度約 65分鐘,剛好是一片 CD 的常態性長度,細節豐富,音樂性豐富,非常耐聽,有些可惜的是殘響算是短了一些,在 0.8~1秒就沒了,我覺得在 1.5~2 秒會更好,有興趣想聽的朋友,請來我這裡聽吧。我也很有信心的說,這是一片可以到達發片的等級,會讓人覺得是值得花錢的一片 CD,聽過你就知道。


 


 



 


    這是裡頭的曲目,乾脆拍照出來,省得有人問我,還要查一次


 


 


 


    張世昌以及張惠鈺,算是國內培養出來的音樂家,我覺得技巧很好,音樂性也很好,若是用我們習慣的一些名家來看他們,像是海飛茲 、魯冰斯坦等名演奏家,當然會覺得差一些,但以他們的年紀來看,是相當好的,我想經過這次的錄音以後,讓我有機會開始接觸國內年輕的音樂演奏家,或許下一張的錄音會更完整,這部份還是需要找機會去作,作多了會更加熟手。我希望用我的微薄力量,給這些學音樂十幾二十年的年輕人一些幫助,這樣的錄音可以讓演奏家面對自己,清楚的,嚴厲的看出缺點,然後再進步,也同時給他們很多的信心架構,可以多出很多勇氣來面對觀眾,這是在跟張世昌聽完演奏會的錄音以後,經過兩小時對談後的想法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  如果,你是一個音樂工作者,有信心將多年的學習表現出來,而且準備好了,你可以得到一個免費的錄音,麻煩你透過 mail  ( colin.audio@msa.hinet.net ) 跟我聯絡,我會將完整的合作方式說給你聽。( 這個想法會在我決定停止時就會喊停,也許改為收取一些費用,趁我還沒有降低熱度前,趕快跟我聯絡吧 )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錄音計畫將會持續進行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也許,支持這些音樂家,可以讓我們喜歡的古典樂延續下去。


 


       感謝 Violin_peter 支持,這是提供下載的平台,聽過以後歡迎發表意見


       http://webhd.xuite.net/_oops/violin_peter/8qb


 


 


 


----------- O----------O----------O----------O----------O ------------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 錄音的決定瞬間,跟拍照實在是有些相似,我處在現場,心情算是某方面的複雜,該怎樣去決定麥克風位置,好像該去選哪一個焦段的鏡頭一樣,該特寫 ? 該全景 ? 還是標準鏡頭就好,也許畫面可以平實不誇張。殘響跟光影有些類似,不是我可以控制的一部份,樂器好比模特兒,史坦威的鋼琴就是史坦威的聲音,他一出聲音,你就會看到他的存在,這不是一般直立式鋼琴可以做到的。


 


     剛剛在散步時,發現錄音跟攝影這兩種創作跟寫作,甚至跟線路設計還是有些關聯,有些相似,人老了,會歸納出一些經過長時間過濾的東西,讓生活簡單一些,音樂聽到一定地步,攝影作品看到一個等級,發現相似點還真的不少,我錄了一些聲音以後,有一天驚覺答案就在聲音裡,不用我去找相關的錄音資料,相對於攝影作品看多了,哪一家的機器配上哪一家的鏡頭也看的出來,也一樣不用去費神找答案,比較麻煩的是攝影師不知道在想什麼,在那樣的現場會抓那一個角度。現場的聲音是迷人的,我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去決定哪一個角度,放我的麥克風,當然,我必需很了解我的麥克風能耐,因為那是我做的。一但決定位置就一切決定了,無法從重來一次。


 


        這時腦中的記憶體開始動作,用我那不甚良好的記憶,去找尋一個好的聲音,該是怎樣的架構,樂器比例  殘響 高低音聲部 .......... 。希望這些看來非常類似的幾樣東西,可以相輔相成的給我一些幫助,今天刻意的寫在部落格裡,算是記憶的備份儲存,免得日後忘記了。


 


 


    2009/10/24 觀賞一些網路照片後的心得


 


--- 每一家的相機皆有其特色,等同於錄音器材的特色,應該予以保留這個特色 ? 還是隱藏起來,不至於太突顯特色而掩蓋到其他細節 ?


 


--- 過於廣角或是望遠,就會誇飾而扭曲本質,這該相對於錄音的哪一部份 ? 近接錄音 以及 遠距離錄音 ?


 


--- 自然就好,我幫你記錄下來。


 


    這些相片拍的好棒 ,在這裡  http://www.steffs-fotoseite.de/Portfolio/index.html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