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黑膠的溝槽說起好了, 刻片機在黑膠片上刻下V型溝槽,V型的兩面各為左右聲道,
唱針呈現一個 X 型振動,左上--右下 =右聲道 右上--左下 = 左聲道,
兩組線圈分別送出 L / R 訊號到輸出端子,而這兩組線圈是異相位接線,
MONO的時代,只有一聲道,刻片是左右振動紀錄,而不是上下振動紀錄,
這樣一來單聲道的唱頭,才可以在立體聲刻片的黑膠上讀到聲音,
另一個說法就是左右刻有比較大的空間,可以容納動態,溝紋間距放大就可以,
如果是上下振動收音的話,最深到最淺可以用的空間很小,不適合這樣做,
下回聽音樂時,觀察一下針尖,大動態時一定是左右晃動比上下晃動來的多,
( 這一段是有點難度,非技術人可以跳過 )
下圖是圓形針尖 跟橢圓形針尖的示意圖,圓形針尖接觸面大,所以一些微小的振動(高音)是收不到的,
這也是圓形針比較沒有超高音的原因,聽起來沒有細針的那個細膩感,
橢圓形針藉著側邊比較小的半徑,可以拾取到微小的變化,聽感上泛音會多一些,
橢圓形針大多會標示一個數字 , r / R 8/18um
小r 就是負責拾取接觸面的水平斷面半徑,
大 R 就是負責拾取接觸面的垂直斷面半徑,
看一下圖會比較清楚,
通常愈是高價的唱頭,小 r 會做到很小, 8 ~4 um 都有,愈細的就是愈高價,
有的標是 mll , 0.3mil = 0.3 * 2.5 = 7.5um
細針尖裡面還有因為針尖的形狀而分,像是超線性 , 蓋格.......我不詳細寫了,
"Elliptical Stylus Type" 去辜狗找一下圖片看看就知道,
唱頭又因為發電的方式不一樣,而有 MM/ MC 分別,
MM 是 Moving Magnet ,振動磁鐵後,線圈感應到磁場變化的發電方式 ( MI = Moving Iron 幾乎一樣 )
MM 針桿後頭會有一塊小磁鐵 ( 或是小鐵塊 ),振動質量非常輕,這一點也是影響聲音很大,
輸出電壓一般會做 5mV 左右,放大一千倍( 40dB@1 KHz ) 後,輸出到擴大機而推動喇叭,
MC 是 Moving Coil ,針桿後端帶一個鐵片,上頭繞著極細的漆包線,(這兩個零件比上頭那個小磁鐵大多了)
線圈因為切割磁場而發電,輸出到訊號端子,因為需要考慮到線圈重量,所以繞線圈數沒辦法很大,
輸出大多在 0.4~0.5mV 左右,這數據我是懷疑的,跟 MM 唱頭只差 10倍,但是沒有多放 20 倍根本沒聲音,
接下來請看圖
MC 唱頭因為要減輕線圈重量,讓針尖可以無所牽掛的盡情振動,所以有廠商更降低繞線圈數,
讓輸出低到 0.05 ~0.07 ~ 0.09 mV,這時要經過一個 1:35 的昇壓器先行昇壓,才可以輸入到一般MM 唱放
另一種低輸出唱頭,是把磁迴路斷開,日本人稱之為"空蕊",線圈圈數繞足,但是因為磁束少,發電電壓變得很低,
約是 0.05mV ~ 0.1mV 左右,但也因為繞線足,所以內阻頗大,約 40 歐姆附近,是無法接昇壓器的,
因為要做到那樣高的比值,一次測會降低到 35 ohm 阻抗,無法做良好的匹配,硬接上去昇壓比也會降低的。
這種唱頭就需要去接一台很高的放大倍率唱放,約在 72dB 才會夠,型號像是 DENON DL-301 / 303 / 305
這個系列都是,VDH 也有幾顆這樣的頭,而且價位超高,各位有興趣去他官網看一下,
撇開很難搞定這回事 ( 放大率要很大,不可以有哼聲,不可以有嘶聲.....),聲音倒是讓我很喜歡,
乾淨,樂器聲音質感好,缺點是沒有那樣飽和,輕輕亮亮的,整體來說算很好聽
一般常見的 MC 唱頭磁迴路,空蕊就是把左邊 ( 紅字N ) 那個導磁鐵片拔掉
比較多數的廠商會讓 MC 輸出在 0.5mV,可以接個昇壓器 ( 1:15 ~1:20 ),然後進 MM 唱放,
或是直接近 MC 唱放 ( 需要大於 60dB )
還有一種做高輸出的,廠商用很細很細的線,約是頭髮 1/10 的細線,繞 2~3 倍圈數,
讓電壓輸出到達 1~1.5mV,這樣的高輸出接在一般 MC 唱放,或是經過昇壓器後直接進 MM 唱放,
由於高電壓的關係,聽起來比較有衝勁,聽感上也比較有動態,有名的 EMT JSD-5 /6 就是做這樣設計,
輸出 1mV,遇到這種唱頭,我會拉高 MM 唱放的放大比例,直接用 MM 唱放放大,聲音很好
以上就是一片混亂的 MC 唱頭輸出,要買 MC 頭之前,稍微看一下吧,心理有個底,
不要變成接錯了,誤會了一隻好唱頭。
聲音比較,
MM 唱頭中低音飽滿 (注意--我不是寫低音喔 ),高音略差 ( 買貴的就不會 ),可以自行換針桿,價格相對便宜一些
MC 唱頭中低音缺,高音突出,常常需要接個電阻+電容對地,去壓抑那突出的高音,而且每一家都不一樣,
也不告訴你接多少是最佳狀態,讓你自己選 (有沒有很靠腰 ??? ),斷針尖/斷針桿/線圈斷,約 1~2 萬的修理費,
而且修回來一定不一樣,價格比銅等級針尖的 MM 頭,約是 3~5 倍價格。
也通常是價格高的關係,廠商投注比較多的心血在上面,包含外觀 / 製作品質 / 設計感 / 廣告....,
也有較多的音響發燒友會用心在 MC 唱頭,已經變成普遍現象了。
影響聲音表現的還有幾個重點
1, 針桿馴服度,
簡單講就是阻尼硬還是軟,播放時一樣針壓,針桿往上縮的程度就是了,
軟阻尼聲音會軟一些,硬阻尼聲音會硬一些,有點像是喇叭懸邊一樣,
硬的聲音比較對,但是中低音少,大多用在聽古典樂上
軟的聲音比較暖活,比較適合 JAZZ 或是一般流行歌
2, 唱頭重量
唱頭重,會改變唱臂的運動型態,讓低音聽起來變多,代表是 Ortofon SPU 系列,我非常不喜歡....
唱頭輕,可以做比較好的循軌動作,聲音也較正常 (或是輕快),可以依據唱臂或是唱放的個性去做挑選,
3, 針桿材質
最便宜的合金鋁,硬是要比的話,聲音一點點軟
硼針桿就是氧化硼,很硬的結晶,拿去做砂紙的材料,很好的針桿材料
氧化鋯針桿,粉紅色半透明,俗稱紅寶石針桿,特性也很好
透明白色針桿,俗稱鑽石針桿,應該是人工鑽石去磨的,對我來說下面三種算是同一規格,都是高級針桿。
4, 磁場強度
廠商唯一不標示的數據,他讓你看盡其他規格都一樣,但是售價不一樣,就是差在這裡 ( 靠腰,我把秘密攤開了... )
磁力密度強,可以讓聲音結實,飽和,密度高,有用過我家喇叭單體的,會很容易體會我在說甚麼,
就是那些標榜大磁鐵的喇叭單體的聲音啦 ( 像是ATC 喇叭,或是一些高磁力古董喇叭 )
好了,希望上面的一些經驗,可以讓你在一堆唱頭中,挑到合意的,
記得各項數據都互有影響,先提到的通常也比較重要,影響會大一些,好好的搭配才是重點,
挑完了,就好好聽音樂,忘記這篇寫的 ...........